百舸争流千帆竞,长江后浪推前浪。
他们钻研科技、勇于创新,小小年纪便树立起“强国有我”的新时代少年担当;他们继往开来、志向远大,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他们自立自强、奋发进取,淬炼强硬本领,为实现民族复兴执着追梦。
近日,2022年南京市第一批“新时代好少年”名单出炉,50名优秀学子上榜。“后浪”奔涌,正将少年活力化作“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力量。
奇思妙想,从科技创新中感受快乐
胸怀凌云志,莫负少年时。
“可预防近视的便携桌面”“钥匙忘拔报警器”“智能放学系统”……这是游府西街小学六(4)班学生王浩然观察生活、思考研究后设计出的作品。他经常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再利用所学的编程、搭建、焊接等技能制作作品、解决问题。
“我从科技创新中感受到快乐,也希望能为科技强国事业贡献力量。”王浩然说。年少的他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完善作品,一次次改进,让作品“倾倒声光报警器”实现了从单向报警到全向报警。
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四(3)班学生丁雨桐是个“科技迷”。他对日常事物充满好奇,也总有些属于少年的“奇思妙想”。他把自己练字过程中的困扰转化为创新动力,发明了“透明近临字帖”,将透明字帖做成条状,然后在顶部钻孔,用铆钉把多页透明字帖铆在一起,使之可以360度旋转展开。这个小发明既可临摹又可检查,携带方便,使用起来也很灵活。2021年,成都一家文创企业看中这项发明,以专利授权的方式获得了使用权。丁雨桐拿到首期1万元授权费后,将全部款项捐赠给了南京华衣助学助教基金会。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五(7)班学生王硕同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喜欢和实验器具度过,还自学了Python、C++编程语言等。他用红外感温模块和火焰报警装置,搭建“智能安全教室”,获得南京市中小学创客大赛智能硬件类一等奖。他还萌生出搭建物联网运输车、提高物流行业运输效率的想法。不过,过程挫折重重——设计的物联网程序装载不上非国产手机,在另一款国外设计的安卓手机平台上试运行时,又无法实现实时地图和购物功能。这些经历,坚定了他追求中国“芯”的信念。他更加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数学、科学和信息竞赛的奖项。
继往开来,传承文化展现爱国情怀
风雨历程,青史可鉴。在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领会到自己承续筚路蓝缕奋斗精神的使命,决心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续写华章。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10)班学生刘思菡曾有这样一个问题: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故事里,那些叔叔阿姨为什么不怕死?
带着这样的问题,她报名参加雨花台红色少年团选拔,并如愿成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通过一次次讲解服务,她找到了答案。
刘思菡说,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自己不仅认真参加了前期培训,还收集了很多雨花英烈的资料学习,自己的理想就是长大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把精彩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就读于玄武外国语学校初一(9)班的肖奕辰是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她品德端正、成绩优异、乐观向上,在各方面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她参观了“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汲取精神力量和奋进的动力。
还有一些少年儿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他们对祖国的爱、对南京的爱。
游府西街小学五(6)班学生杨皓然的父母都是军人,他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习书法,毛泽东诗词是他最爱书写的作品。如今,他已成为中国美院的签约小书法家。
每一次书写和创作都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每一篇作品都寄托着对祖国的热爱,杨皓然在一次又一次书法练习中不断培塑着自己的家国情怀。2019年8月,他以一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硬笔书法作品斩获江苏省青少年书法大赛小低组特等奖,得以进入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成为年龄最小的少儿会员。
五老村小学五(2)班学生刘梓玄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传递京剧文化的“国粹传承人”。学戏之路虽然辛苦,但一路走来,她练就了不怕吃苦、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与品质。江宁织造博物馆、中山陵音乐台、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玄武湖公园等地,在南京一些文化艺术节、戏友巡演等活动中,都能看到刘梓玄登台表演的身影。她积极投身京剧文化推广活动,2020年荣获南京市“梅花传承奖”。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四(5)班学生徐安初从南京的诸多古树入手,将自己满腔的热爱与责任写在城市土地上。他用两年多时间一一实地调查南京的千年古树,手绘南京古树名木分布地图,写下《南京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还访谈绿化园林部门,尝试从树木变迁的角度看城市历史变迁。
坚持不懈,自立自强不负韶华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五(1)班学生傅沫曦是一名成绩优异、爱好广泛的优秀少先队员。8岁时入选南京市女子排球队预备队,开始接受专业的排球训练。身高已达1.86米的她,还于2021年入选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年幼苗“小巨人”人才库。
对傅沫曦来说,排球之路是一条“孤勇者”之路。一周六天、一天三个小时的大强度训练,让她不断挑战生理极限。2021年9月她在训练中扭伤了膝盖,积水肿胀导致膝盖不能弯曲,甚至无法直立行走,医院诊断为膝盖副韧带撕裂。一个月不能训练的医嘱令她焦躁不安,担心跟不上进度、技术水平下降,仅休息一周后,她便主动要求回到球场。
“膝盖受伤了,我还可以练习垫球!”话语中透露出傅沫曦执着、顽强、不服输的劲头。
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七(1)班学生吴文祥面对家庭变故,用坚强与独立照料生病的妈妈。小学时,他的妈妈生病需要做手术,没有人带他学习,他自觉完成每天的作业,自己一个人走路上下学。妈妈做完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他独立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自己站在板凳上做简单的饭菜,再送到妈妈床前。
现在,因为妈妈不能做重活,身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他承担起了重任,他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在学习珠心算时,由于越学越难,他也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回家哭着说不想学了,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咬牙坚持就是胜利。最终,他凭借不懈努力,在南京市珠心算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
南京的少年儿童正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肆意飞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源源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