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辛亥革命先烈与战马同眠雨花台

发布时间:2021-10-10 08:35 来源:南京日报

1.jpg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供图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1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以其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成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北麓山坡,有一处独一无二的人马合冢——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研究人员胡卓然介绍,人马合冢共有墓冢2座,堆土为冢,以花岗岩砌纹墙,相距4.4米。墓冢内埋葬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攻克南京的战役中,为争夺雨花台要塞而牺牲于此的革命将士和战马。整座墓葬周围环绕青松翠柏,肃穆幽静,仿佛在静静地向世人诉说当年的历史。

  受革命思想影响,新军多欲急起响应革命

  雨花台系南京城南高地,与钟山互成掎角之势,古有“金陵南大门”之称。控制雨花台要塞,东可防守通济门、光华门;西可防御水西门、汉中门;正面可固守中华门及秦淮河。因此,雨花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雨花文史第2辑》记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为推翻清朝统治举兵起义,而在江浙地区,革命军占领了镇江、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驻扎南京的新军第九镇官兵,多欲急起响应革命。这支军队的统帅,是孙中山时期担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的徐绍桢。

  胡卓然说,为杜绝新军和革命党人联系,新军第九镇被调离南京城,驻扎到城南60公里外的秣陵关。为防止这支军队兵变,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以及江南提督张勋,下令不准向新军第九镇发放弹药,同时派出密探监视动向。

  两次战役后,起义最终取得胜利

  革命形势发展十分猛烈,徐绍桢所率的第九镇官兵,通过上海革命军的秘密途径,偷运来了很少一部分弹药。1911年11月4日,张勋派出军官,欲借求见之名刺杀徐绍桢。《江苏文史资料集粹 风物卷》中记载,刺杀失败后,11月8日,第九镇官兵宣布起义,突袭雨花台炮台,意图夺取城南制高点。由于子弹匮乏,遂以白刃强攻,遭张勋所部的江防营猛烈炮击,最后弹药用尽,起义暂时失败,部队退至镇江休整、补充弹药。

  新军第九镇退到镇江后,与苏军、镇军、浙军、沪军等组成“江浙联军”,由徐绍桢任联军总司令。联军成立后,决定挥戈南京,消灭张人骏、铁良、张勋等为首的清军。

  11月21日,联军开抵南京东郊,决定进攻天堡城要塞,打开南京的北大门,由苏军三营南攻雨花台清军炮台。苏军从南郊秣陵关向雨花台进发,一时雨花台上炮声隆隆、飞弹如雨,革命军人前仆后继、奋勇战斗。革命军攻占雨花台要塞后,调转炮口猛攻据守中华门的清军,接着一鼓作气,打开通向城内的南大门,南京全城攻克。

  阵亡将士和战马合葬雨花台

  胡卓然说,民国初年,雨花台之役的阵亡将士和战马合葬于雨花台东侧山坡,并树碑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拨款新建石碑,碑高3米,题为“辛亥革命阵亡军纪念碑”,两碑后来被毁。

  时间来到1981年,据《雨花台区志》记载,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由江苏省辛亥革命70周年筹委会拨专款,新建碑石,正面刻有“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合冢”字样。同年10月间,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英专程前往人马合冢,祭奠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

  记者从《南京文物志》一书之中读到,1982年此处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在“合冢”前修建照壁,刻有浮雕画圈。每年清明时节,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此祭扫,以慰英灵。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