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有一个仅3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支部成员平均年龄53岁,党龄均超30年。疫情期间,他们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块阵地”为口号,在多个战“疫”岗位上生动诠释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构筑坚实的战疫红色堡垒。
7月21日,当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号通告后,华侨路司法所党支部闻令而动,所长兼党支部书记于春华和党支部成员王传光、佘焕朝全力以赴投入抗疫一线。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标,三人当天来到清凉山社区,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开展防控宣传、张贴疫情通告,一直忙至深夜。在街道四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三人又来到核酸检测现场积极助力。
维持秩序、人员登记、疏解居民情绪、严控“一米线”安全距离……炎炎夏日,他们日行万步;穿着防护服,他们挥汗如雨;面对居民,他们耐心细致。三人在一线不停忙碌,尽全力确保现场不发生交叉感人,尽最大真诚服务现场居民。
每天,三个“60后”踏朝阳而来,披星戴月而归,忙起来时常七八个小时没有坐下休息片刻,饿了蹲在地下扒几口盒饭,渴了因身穿防护服不敢多喝水,一天下来满身臭汗。
“满血战斗、不知疲倦。”同事王传光用八个字形容于春华。“只要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他从不会喊我们帮忙。”有时,于春华忙完一天的战“疫”工作回家后刚睡下,就接到了“请求支援”的电话,便立刻起身赶至工作现场。一夜疲惫后,白天连轴转接着开展工作。可他自己却开玩笑说:“没事儿,我本来就觉少,能扛。”
王传光有过敏性体质,但他从来没有主动和同事们提过。在参加核酸检测引导工作时,他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大汗淋漓,汗水流淌过的皮肤奇痒难忍。“忍不住也没办法,挠不得、抓不得,只有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手上的工作中,才能暂时忘却不适。”
“老母亲80多岁了,一个人住在安徽和南京交界处的农村。”说起母亲,佘焕朝面露沉重。原本每周都回去照顾一下,但因疫情防控需要,他只能委托邻居帮忙。他说:“大家和小家之间孰轻孰重,我分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