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振臂疾呼,唤醒“青年力量”

发布时间:2021-05-04 11:30 来源:南京日报

  1923年11月,一位革命志士在《松江评论》第24期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在青年人中引发热烈讨论。

  文中,他诚挚希望广大青年在行为上,一是“须勤俭耐苦”,“为社会多尽一分义务,替社会多省一分财用,以为增进社会幸福之用”;二是“要谨饬要讲气节”,要“极端严格的谨守”个人道德,要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精神;三是“要奋斗而且要坚忍”,要改革国家、社会,就“必然要去奋斗,不避艰险,不怕危难地去奋斗”。

  这位革命志士,就是雨花英烈侯绍裘。写这篇文章时,他27岁,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生长在山河破碎、军阀混战的旧中国,作为一名心怀济世拯民抱负的青年人,侯绍裘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

  中学时期的侯绍裘,就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主动拥抱新思想。被誉为“中国公路泰斗”的赵祖康,是侯绍裘的同乡兼同学。据他回忆,在江苏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时,“课余之暇,他(侯绍裘)常常谈论国家大事。在大庭广众之间,宣传孙中山先生主张,切齿痛责北洋政府的丧权辱国,慷慨陈词,议论精辟,为同学所钦敬”。

  1922年末,侯绍裘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赵祖康等人组织“青年问题讨论会”。他们采取通讯方式,讨论有关青年在学术、人生观和其他方面的“切要问题”。讨论题目由个人自行提出,每月开展两次讨论,讨论结果由专人整理成文,发表在《学生杂志》上。他们第一次讨论“青年在寒假中应该做的”问题,之后发表文章,以充沛的激情宣传知识青年应与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的道理和主张。

  “青年问题讨论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青年学生踊跃参加。杨贤江认为:“有了这个会,终可求出一个较为妥当的方法。这样,我相信现时彷徨在歧路的青年可以得到一个引导,现时围困在烦闷中的青年可以得到一个解脱。”

  侯绍裘等人的努力,引导成千上万青年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激励他们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斗争。经过不懈奋斗,终于迎来了新中国。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