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完成首次大修 革命文物焕发生机,讲好百年党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02 09:37 来源:南京日报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修缮前

  外墙剥离粉刷表面后的修缮现场

  修缮前

  修缮后的狱房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内景

  还有20多天即将迎来恽代英牺牲90周年纪念日,记者获悉,南京市文保单位恽代英烈士殉难处近日刚刚完成首次大修,对原本处于危房状态的建筑进行了排险、加固,重新恢复文物“红砖墙、青灰瓦”的原貌。

  这座始建于1930年的建筑曾是民国时期南京“四大监狱”之一,见证了大批先烈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牺牲的壮举。它与其他革命文物一样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此次修缮让这座文保单位在风雨中重新焕发生机,有利于当代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百年党史故事。

  监狱能关押

  1400人左右

  沿着一条水泥走廊向前,左右两侧各有12间关押室,架空着一张张斑驳的做床用的木板,成了狱房里面唯一的东西。

  这里是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东门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侧。1930年,国民党在此建造“中央军人监狱”,也称“中央海陆空军监狱”。建设之初的规模较大,能关押1400人左右,名义上关押犯法的国民党军人,实际上关押的大都是共产党人和政治犯。

  走在监房里,似乎响起了一段坚毅的声音:“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

  这是1919年5月19日恽代英日记中的一段文字。那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一部分先进分子敏锐把握时代前进方向,他们中的许多人便是不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党员,恽代英就是他们中间的重要成员。

  恽代英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门第。从不断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成为武汉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到应陈独秀之约,翻译了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产生深刻影响的考茨基的名著《阶级争斗》;再到成立利群书社,致力于介绍新文化、新思想……恽代英不断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探索。

  1930年5月6日下午,恽代英在上海杨树浦韬明路附近的老怡和纱厂门前等人时不幸被捕;次年2 月,转押到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关押——这时监狱刚刚建成第二年。目前保存的东、西两座监房,东监分为“天”“地”“人”狱区,西监分“日”“月”“星”狱区。其中,西监“星”字狱就是当年恽代英被关押的地方。

  根据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编著的《初心永恒》一书记载,恽代英身份暴露后,蒋介石闻讯,特意让时任军政部陆军署军法司中将司长的表弟王震南带了一张恽代英在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前来劝降。王震南对恽代英说:“你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是中国青年的领袖,是国家的杰出人才,我们很器重你,你能回来工作,绝不会亏待你。”

  恽代英的回答是:“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这就是我现在的庄严任务。”威胁和利诱,都不能使恽代英屈服,蒋介石下达了“立即就地枪决”的手令。

  根据谢云巢的回忆,1931年4月29日中午,恽代英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的操场被害,全监难友悲痛不已,集体为恽代英默念致哀,并以此激励大家继续奋斗。为自己心中的伟大理想献出了生命时,恽代英年仅36岁。

  见证了无数先烈的艰苦斗争

  据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的《江苏省革命遗址通览》介绍,除了恽代英,1930年至1937年,在这里英勇牺牲的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马克昌等革命烈士。这个监狱里关押过的革命热血青年,用信仰的力量支撑起年轻的身躯与敌人作斗争。年仅26岁就牺牲的雨花英烈汪裕先,自幼丧父,他觉得自己“照理说,我就应该平平稳稳的过那世俗的平凡生活,使得母亲和其他家里人欢喜,这是我的责任”。

  然而1932年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中,他写下了一封给姐姐的家书:“我起初也想埋身在世俗的生活中,使得家里人勿至于担惊受怕,可是这一个办法的实行,仅使我感到了梦想的空虚,要实现却是万不可能的。因此我终于走上革命的道路,进了牢狱的大门。这有什么办法呢?在现社会中间与我同一命运的人正不知多少呢!”

  正是这所监狱关押和迫害了无数革命进步人士。史料记载,这座监狱原有监房4座,还设有水牢4间,水中设牢笼,被囚者只能站着。监狱内的中央操场、狱内南部菜地、大门外水坡地都是杀人的刑场。监狱围墙高6.7米,上设电网,四角岗楼,墙外有深沟围绕。

  抗日战争期间,这所监狱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一处重要见证地。1937年12月16日,上万无辜军民在江东门外被日军残酷屠杀,屠杀之前,他们就被囚禁在附近的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一文记载,1937年12月16日,日军将已被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和平民上万人,囚禁于中央军人监狱院内,傍晚押至江东门,“藉放火焚烧民房照明,骤以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受害者众声哀号,相继倒卧于血泊之中……”

  抗战期间,这座监狱被日军烧毁。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监狱又重新修建起来,规模较当初小一些,通常关押600人左右。

  距离重建已经70多年,这座监狱里的故事已经化成了历史,但东、西两栋监房仍然保存完好。从外观可以看到,这座监狱采用的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砖木结构形式。不过与民国时建造的住宅讲究舒适不同,监狱的设计强调功能性特点。“住宅一般会使用架空木地板,用于防潮保暖,但监狱内是水泥地面,没有架空隔层,只有床板是架空的,墙体也没有通风孔,维护监狱‘高墙铁窗’的安防。”本次修缮设计方案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淳庆说道。

  不过,时间仍旧给这座坚固的监狱带来无法避免的冲击。淳庆介绍,现存东、西两座监房的墙体外表面,后期改造时做过水泥砂浆抹灰粉刷,修缮前砖墙表面酥碱、风化明显,粉刷大面积起鼓脱落,部分砖墙严重开裂倾斜。多处屋面塌陷,屋顶的瓦有松动、破损,一些木构件腐朽严重。

  据了解,这座监狱的设计处于中国建筑从传统建筑风格向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过渡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转型时期。“东、西两栋监房,是现状保存相对完好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民国建筑,是研究当时砖木建筑营造工艺和监狱建筑设计方法的很好实例,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淳庆说,这座文保单位的加固修缮已经刻不容缓。

  用三个月手工剥离粉刷层

  经历了近一年的修缮,日前,由南京市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及南京建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建筑加固修缮项目完成竣工验收。

  记者对照发现,这座监狱的外观从一座白色破旧的粉刷墙面恢复为清水红砖墙的面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我们经过和历史照片对比辨认发现,红砖砌体、石灰砂浆勾缝才是这座监狱的本来面貌。”淳庆说道,为此,此次修缮特意清除墙体表面的水泥砂浆粉刷和污渍,并修补恢复清水红砖墙。“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对砖面的损伤,我们采用手工谨慎剥离,用绣花针的功夫对待每一块砖。两个监房每栋单体建筑面积约为 500 平方米,仅剥离水泥砂浆粉刷层这一道程序就用了三个月时间。”

  清理完外墙面后,要根据风化深度对砖块采用不同的修补方式:深度较大的,剔平清理残损表面,用砖片镶补;深度一般的,以砖粉粘补;深度很小的,按现状保留,保持其历史沧桑感。

  这座建筑修缮后墙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这正是建筑的‘隐形雨衣’,”淳庆告诉记者,外立面修补完毕后会喷涂无色透明的无机硅憎水剂3遍,这种材质具备防水作用,可以降低其风化速度,提高砖墙的耐久性。

  而对这座监狱来说,最为迫切的就是解决存在严重的结构安全问题,才能确保文物后续使用的安全性。修缮前,屋面多处局部塌陷,天光顺势漏了进来;墙体倾斜、开裂,屋面瓦出现松动、破损。为此,此次修缮对墙体、木屋架等进行加固,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其次,文物修缮要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通过修缮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物的原存部分,通过最小干预的技术措施,按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缮,从而恢复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及室内布局,满足后续文物的功能需求。

  修缮中所使用的屋面瓦均为原有瓦片,为了保证每片瓦最后能各归其位,修缮时先将原有瓦片一个个进行编号,然后拆解下来堆放,待修补完成后,再将瓦片置回原处。对于局部缺失的瓦片,则采用现代工艺按原有民国特色的瓦片形制进行定制。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恽代英烈士殉难处见证了以恽代英同志为代表的我国革命先烈们为建立新中国而作出的艰苦革命斗争,是国家的精神标签、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的价值标杆,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是新时期缅怀革命先烈、追忆英雄先进事迹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传承烈士精神的重要纪念场所。

  革命文物的修缮让红色印记焕发新光彩,为积极弘扬红色文化提供物质载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