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共青团南京晓庄学院委员会等在雨花台开展“学党史 唱信仰——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建党百年”主题教育。 通讯员 吴鑫摄
烈士亲人讲述英雄故事、讲解队志愿者再现当年情景……雨花英烈中有10位是南京晓庄学院校友。3月26日上午,共青团南京晓庄学院委员会携手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和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学党史 唱信仰——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建党百年”主题教育。
雨花英烈赵良璋1921年出生在六合一个贫苦家庭,18岁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考国民党空军飞行学校,而后不甘国民党消极抗日氛围,发表了《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我不能放下枪》等歌曲,激励广大同胞积极抗日,救亡图存。随后毅然离开国民党空军,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后被国民党抓捕。
“舅舅被捕后,在阴暗恐怖的牢房里,每天清晨读英语背单词,创作歌曲,他还劝慰狱友,‘我们要用快乐的时光,送走黑暗的时间’。”现场,赵良璋外甥女徐彩平动情地向学生描述舅舅的故事,她希望通过传播舅舅身上勇敢与信念,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激励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加发愤图强。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原馆长闻慧斌生动讲述了袁咨桐等“晓庄十英烈”信念坚定、高亢无畏的感人事迹。1928年,南京晓庄学院前身晓庄师范里建立了中共党、团组织,领导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石俊、叶刚、谢纬棨、郭凤韶、袁咨桐、姚爱兰、沈云楼、胡尚志、汤藻、马名驹等10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先后被捕,同年8月至10月间相继牺牲于雨花台。10位烈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20岁,其中最小的袁咨桐牺牲时年仅16岁。
“十英烈”的故事在晓庄学院代代相传。晓庄学院于2006年成立雨花台烈士陵园志愿讲解队,每逢周六、周日,讲解队队员都驻扎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做义务讲解。
现场,由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队员原创的情景剧《晓庄十英烈》仿佛将大家带回那个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大力宣传群众教育、发展党建工作的石俊,纵身跳江、揭露反动派暴行的姚爱兰,年仅16岁却志坚如钢、英勇就义的袁咨桐,唱着《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的谢纬棨,以及兢兢业业做着教育工作的叶刚、郭凤韶、沈云楼、胡尚志、汤藻等人,他们因参加爱国运动而遭国民政府逮捕,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高喊“我们死不足惜,只希望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用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活动最后,全场齐声高唱建党百年主题曲《信仰》和雨花英烈赵良璋创作的歌曲《假如我为了真理而牺牲》。澎湃激昂的歌声在陵园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