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正式完成文物修缮。这座始建于1930年的建筑曾是当时南京“四大监狱”之一、也是唯一建筑保存至今的一座,见证了大批先烈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牺牲。
此次修缮是自建成以来首次大修,不仅将原本处于危房状态的建筑进行了排险、加固,还恢复了建筑原有外观风貌、室内格局以及一系列细节特征,为今天的我们还原出历史的本色。
曾经的“牢笼”“屠场”,最多时关押1400多人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位于今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北侧,始建于1930年,作为“中央军人监狱”,实则为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人所设,是当时南京“四大监狱”之一。
这里曾是壁垒森严的“牢笼”、也是杀害革命烈士的“屠场”,被当时人们称为“天牢”,最多时关押了1400多人。史料记载,监狱原有监房4座,还设有水牢4间,水中设牢笼,被囚者只能站着。监狱内的中央操场、狱内南部菜地、大门外水坡地都是杀人的刑场。监狱围墙高6.7米,上设电网,四角岗楼,墙外有深沟围绕。目前,监狱旧址保存有东、西2座原监房建筑,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还有1栋原办公楼建筑,为2层32间。
监狱旧影
见证了恽代英、“北平五烈士”等大批共产党人牺牲
走在监房中间的水泥通道上,两侧是分别被隔出的12间关押室,仍能感受到昔日的阴森与恐怖。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年的革命先烈在狱中坚持与敌人斗争,不惧牺牲,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恽代英烈士。
1930年5月,恽代英化名“王作霖”在上海组织工人运动工作时被特务抓捕,1931年2月转押至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当时敌人并未识破其身份。但就在党中央全力营救并即将成功之时,发生顾顺章被捕叛变事件,恽代英真实身份暴露。面对敌人的逼问与劝降,恽代英笑对屠刀,4月29日中午被杀害于狱中刑场,年仅36岁,牺牲前写下了“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不朽诗篇。2009年9月14日,恽代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目前保存的东、西2座监房,东监分为“天”“地”“人”狱区,西监分“日”“月”“星”狱区。其中,西监“星”字狱就是当年恽代英被关押的地方。
1947年,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情报工作组的丁行、谢士炎、赵良璋、孔繁蕤、朱建国不幸被捕,后解来南京,也被关押于此。1948年10月,“北平五烈士”慷慨就义。
在这里,被杀害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有马克昌、刘西雨、陈仲模等,此外,陶铸、曹瑛、惠浴宇、刘顺元、王鹤寿等也长期在此被看押。
恽代英烈士纪念碑坛
恽代英烈士纪念碑坛
上万惨遭日军屠杀的军民也曾被关押于此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一处重要见证地。1937年12月16日,上万无辜军民在江东门外被日军残酷屠杀,屠杀之前,他们就被囚禁在附近的原国民政府中央军人监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一文记载,“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日军将已被解除武装之中国士兵和平民万余人,囚禁于原陆军监狱院内,傍晚押至江东门,藉放火焚烧民房照明,骤以轻重机枪向人群猛烈扫射,受害者众声哀号,相继倒卧于血泊之中……”
首次大修为建筑消险,更恢复了文物“红砖墙、青灰瓦”的原貌
在南京沦陷期间,“中央军人监狱”被日寇焚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局部进行了重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作为部队营房。1982年,恽代英烈士殉难处被公布为第一批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恽代英烈士殉难55周年,在此设立恽代英烈士纪念碑坛。直径7米的深红色圆形碑坛上竖立红色大理石贴面的纪念碑,碑上为恽代英烈士半身汉白玉雕像,碑高4.65米,宽1.4米。
文物是见证历史和传承历史的载体。除了之前简单的出新外,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建筑始终未有修缮。2020年,建筑迎来首次大修。建筑修缮设计方案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淳庆告诉记者,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建筑是具有典型历史特征的砖木结构建筑和近代监狱建筑,经过90年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尚好。但因为年久失修,存在多处坍塌,屋面瓦松动,部分墙体倾斜开裂,构件腐烂的情况。
此次修缮,淳庆团队对建筑进行了加固消险,同时重点恢复建筑原本的外观历史风貌和室内空间格局。“建筑部分外墙后来被人为地刷上了水泥砂浆,改变了原貌,”淳庆介绍,“因此,我们在考证时,根据文物档案和现场对外墙表面及破损处的检视,确定了东、西监房外墙原有材质主要为红砖墙和石灰砂浆。”
经过近1年的修缮工程,建筑终于恢复了“红砖砌体,外墙石灰砂浆勾缝,内墙纸筋白灰抹面,屋面青灰色机平瓦,门窗深灰色油漆面”的历史原貌。
监房修缮前
监房外观修缮后恢复原貌
“通过加固、修缮之后,建筑既解决了结构安全问题,又恢复了原本的外观风貌和室内狱房布局,让我们能够见到当年历史场景的原状,文物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得到更好的延续。”淳庆表示,修缮后的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可以有效推动该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同时配套教育活动空间、先烈事迹展陈空间,在发挥缅怀先烈、追忆英雄先进事迹的纪念功能基础上,更赋予其教育功能、展示功能等复合功能,构建传承革命烈士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修缮后的监房内
修缮后的狱房
修缮后的狱房门
修缮后的狱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