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文博馆 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0-06-21 11:1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这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线上“大考”,在全国各地几乎同步展开,也给博物馆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52534EB89ABB89F7C45FE6F56F2725BA.jpg

图为活动现场

       6月20日上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围绕“后疫情时代纪念馆、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举办了一场红色论坛。与会专家围绕纪念馆、博物馆面对当前疫情的应对举措,线上产品推介,云展览质量提升,后疫情时代智慧纪念馆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展开热烈深度探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参加访谈,现场还连线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

疫情冲击下的博物馆、纪念馆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疫情已使全球博物馆、美术馆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的8.5万家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中,13%的博物馆可能会永久关闭。

      在国内,疫情影响同样明显。罗存康馆长在连线中表示,现在开放的博物馆观众人数和去年相比也大大减少,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例,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到馆每天参观的人员仅有几十到100多人,同比减少了约四十倍。

       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的贺云翱教授也深有体会,疫情对文旅产业带来的冲击,是今年两会文化艺术界代表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贺教授认为,这次疫情的影响体现为世界性、长期性和涉及范围广三个方面,在文博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参观观众剧烈减少。但是疫情也促成委员代表们对文博场馆的一些新思考,如博物馆预约制将成为常态化,小团体的、带有研究性质的参观模式(如博物馆研学)应该受到重视等。

DC971572817EE39F72DB3B2A12447BF9.jpg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贺云翱

       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主导了网上博物馆云展览的工作,观看人数超过50亿。贺云翱认为,这代表了未来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纪念馆数字化的常态化安排。他建议,要服务当下与未来,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二要加强经费投入,三要加大科技支撑,还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贺教授还特别指出,要尽快探索完善云展览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因为现在云展览的项目很多,有的效果很好,有的却不尽人意,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的评价机制。一个科学的评价,能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云观展数字化等方式成为破题关键词

       国家文物局2月27号发文,要求全国各地博物馆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利用已有数字资源推出一批精彩网上展览,并联合社会力量创新传播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在线服务。网上展览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它实现的前提是博物馆要有一定的数字化积累。在这一方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走在了前列。

       张建军认为,在过去,场馆主要面对线下的观众游客,而今天,整个社会都是博物馆应该去服务的对象,由观众转变为受众。基于这个观点,自2016年开始,该馆就开始建设南京大屠杀数据档案影像中心,将建馆35年来所有的文物史料全部数字化。依托互联网平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向公众提供开放服务,把历史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661C4E77BBE1032936AEA86B90AFD20E.jpg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张建军

       张建军介绍,除了档案中心的建立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依托新媒体平台,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主,微博,抖音,喜马拉雅以及官方网站为辅的传播矩阵。在因疫情讲解服务暂停的期间,馆内讲解员们开始在网上进行云讲解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外,纪念馆还推出了和平大讲堂等一系列节目,重大节点的纪念活动都将配合互联网进行宣传,如清明祭、烛光祭,每年都有上亿的点击率。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也较早地开始部署数字化工作,此前已经完成了VR看展,推出了一些线上专题和展览,打造了“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网站,v雨融媒体工作室等。在疫情期间,纪念馆也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一批数字化产品。赵永艳馆长介绍,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待课在家,纪念馆为南京市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线上“疫情教育必修课”,包括家书诵读“红色留声”“红色故事”在内的雨花英烈系列“红色研学”课程,取得了热烈反响。 

80C36BDFBEA08EC0700460B6699F3B50.jpg

图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 赵永艳

       但是博物馆数字化,是否能全面体现出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没有了“身临其境”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又如何通过“云”的方式得到提升?赵永艳馆长认为不必过于担忧,根据一些反馈,线上产品同样能让受众身临其境。例如雨花台纪念馆官方抖音号上,一位107岁的老人来看纪念馆望战友晋夫的十几秒短视频,两天的点击率达到8000万,点赞数有200多万,这个例子很有启发性。但是对于红色纪念馆而言仍需注意:教育方式要从模式化转向多样化,从代入式转变为沉浸式,受众也要从小众走向面向大众。

       尽管疫情期间云观展模式表现出了诸多优点,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线上永远取代不了线下,线上和线下必须是有机结合的。”贺云翱特别提出,大家都在说“互联网+”,但在他看来,什么“+互联网”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博物馆纪念馆传递给公众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实现价值展现内涵,这个才是重点。

“后疫情时代”文博馆的创新发展走向

       疫情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让人们对未来博物馆的形态和服务内容充满了期待。未来博物馆的概念是否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发生改变,场馆重新开放之后,纪念馆、博物馆行业相较于之前,会迎来怎样的变化?

WechatIMG8 1.jpeg

图为现场连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 罗存康

        罗存康在连线中表示,几年前国务院早已下发了相关文件,相关部门共同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重点关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求,积极开发和引入与文博场馆单位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品、技术、装备等,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渠道”。当疫情袭来,线上系统便体现出了它的雪中送炭的能力——云观展独力支撑起公共文化展示的系统,为观众不间断输送数字化公共文化教育产品。今后,博物馆要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方面,在努力将线上展览办得准确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线上展览的生动性、感染力,不断强化线上展览与网民、观众之间的互动。

       疫情是对全国文博场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一次大考,对场馆的安全运行和“云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建军认为后疫情时代,文博场馆还有很多能力亟需提升,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强化文博场馆“新安全观”和“新传播观”,将公共卫生健康监测常态化运用于文博场馆,全面推广实名预约参观制度。同时更加注重提升传播能力,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促进历史传播大众化,推进场馆建设从数字化走向更高要求的智慧化。 

1.jpg

图为嘉宾合影

       论坛的最后,围绕文博场馆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专家们也有感而发。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面,博物馆、纪念馆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明朗,与国外博物馆相比,我们在研究能力,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要求后疫情时代的文博馆要注重提升科研能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把曾经的弱项做成强项,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对文博人提出的各种新任务,进一步彰显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促进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责任编辑:谢雪】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