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以“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力量”为主题的“高淳桠溪红色文化资源点巡查活动”举行。来自南京红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的50余名志愿者先后对西舍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群、花墙门战斗遗址、刘道清烈士墓等红色文化资源点进行了巡查,探访、记录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点现存情况,并聆听它们背后的红色文化故事。
南京红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是南京红色文化志愿者联盟旗下四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之一,致力于对全市各红色文化资源点、尤其是无主管单位的红色文化资源点进行日常巡查和保护。目前团队拥有长期开展服务的志愿者三百余名,包括专家、高校大学生、企事业人员等等。团队负责人吕晓琪现为南京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拥有多年文物保护志愿服务经验及团队管理经验。
此次巡查活动是南京红色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成立后的首场活动。活动预告发出后,团队内志愿者积极报名参与。当天,志愿者们一边听专家讲解,一边查看这些资源点情况,并细致记录下来。
西舍——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群,位于高淳区桠溪镇跃进村西舍自然村,如今现存状况完好,并成为了南京党史教育基地。志愿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参观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大会堂、兵工厂等旧址,了解了当年新四军和溧高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广泛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建军、建厂、建校,巩固扩大根据地,支援前线,消灭日寇等惊心动魄的故事。
花墙门战斗发生于1944年。当年,花墙门村民、游击小组队员和区大队并肩战斗,向来犯的日伪军发起冲锋;溧高县总队也派兵增援,三面夹击予敌重创。花墙门战斗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巨大威力,成为苏南民众群策群力抗敌的典范。花墙门战斗遗址目前已损毁,志愿者们对后续的红色文化资源点保护工作也进行了现场讨论。
志愿者们最后来到刘道清烈士墓,主动除去周边杂草,并向烈士敬献了鲜花。他们也细心地向芜太村书记了解了烈士墓的保护情况,并作了详细记录。
一天下来,大家受益颇多。一位“00后”志愿者在与大家分享感悟时提到:“经过一天的巡查探访,感受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感知了当时新四军在当地驻扎时紧张的战斗气息和战士村民一家亲的和谐场面,真正的感受到了今天人民的幸福生活都是靠着老前辈的抛头颅洒热血还有努力拼搏而奋斗来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努力学习,报答党与国家。”
吕晓琪表示,通过这样的实地巡查巡访,能够让红色文化资源点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能通过志愿者们,让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这次巡查结束他们将制作巡查记录表,详细记录此次巡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保护意见。他还表示,今年下半年的每个月团队都会组织至少一次集中巡查活动,除此之外,志愿者们也将对南京市160余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开展日常巡查活动等,如发现问题将及时上报联盟。
西舍——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群
西舍——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群,位于高淳区桠溪镇跃进村西舍自然村。现存状况完好,免费开放。
1943 年11 月下旬,新四军十六旅取得溧高战役胜利后,中共苏皖区委决定在高淳、溧水、溧阳三县结合区建立溧高抗日民主政府,扩大茅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和溧高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建军、建厂、建校,巩固扩大根据地,支援前线,消灭日寇,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西舍村也成了苏南抗战后期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堡垒。江渭清、王必成、叶飞、钟国楚等曾在此活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红色资源史料丰厚。
2015 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充分挖掘新四军和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宝贵史料,修复革命旧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西舍修葺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大会堂、货管局、财税局、纺织厂、兵工厂、国华中学附属小学,在原址复建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安兴区区公所、溧高县国华初级中学、警卫营和县总队,并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村史馆、非遗馆和戏楼。每处革命遗址都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葺、复建。同时征集了大量抗战文物,设立了图文并茂、文物丰富、直观性强的11 个展厅。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徐承云将军欣然题词“新四军西舍抗日红色堡垒”。
该旧址群2016 年被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命名为南京党史教育基地。
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西舍村。1943 年11 月,苏南区行政公署在安兴张家祠堂召开地方士绅会议,宣布成立高淳县行政办事处,办事处设军事科。1944 年1 月,撤销高淳县行政办事处,成立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方克强任县长。县政府设公安局,邢浩任局长;民运科,县委书记张光兼任科长;税务处,张轩任主任。2 月,苏南区划为4 个行政分区,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归苏南第三行政分区领导。随后,相继建立3 个区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区级政权机构建立后,各区即分别召开原乡长、地方绅士联席会议,宣布民主政府施政纲领。6 月,溧水、高淳两县合并成立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苏南第三行政分区专员朱春苑兼任县长,周林任溧高县副县长。11 月,周林任溧高县县长。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困难,团结抗战,起了重大作用。2016 年桠溪镇跃进村在西舍复建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并布展。
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纺织厂旧址
位于西舍村原孝义堂内。孝义堂,村民俗称“小祠堂”。1943 年底开始,溧高、宣当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积极筹备,与苏南第三军分区合作,先后开办了5 个工厂。1944 年初,在桠溪镇西舍村“孝义堂”开办了纺织厂。初办时纺织厂只有8 名工人,后逐步发展到40 余人,有织布机2 台,织巾机5 台,日产毛巾100 多条、棉布100 多尺。1945 年3 月苏南一分区在溧高县召开纺织会议,确定以发展民间纺织合作事业为主、公营为辅的方针,提出制定植棉计划和创办合作社、工厂等任务,要求溧高、宜常等县大力发展纺织业。会上,推广了高淳各区家庭纺织和地方与军队联合办厂的经验。纺织厂旧址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宽三间。现仅存后进。2016年修葺,恢复原貌。
溧高县国华初级中学旧址
位于西舍村西南原芮家祠堂内。为适应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利用停办的私立国华初级中学的教学设备于1945 年初开办国华初级中学。校舍设在西舍村芮氏祠堂内,约有房舍四五十间,招收学生160 多人,其中寄宿生30 人左右,编为初一、初二、初三3 个班级,溧高县县长周林亲任校长,地方进步士绅芮良珍任副校长。国华初级中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道德修养的教育,除将其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外,每天都有一节政治课,教材以新编《中国史话》为主,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党的中心工作等内容进行教学。由于坚持贯彻“抗日民主立场,学用一致精神”两大原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抗战、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列为重点,开设相应的军事训练、政治常识和生产劳动等课程,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不少学生由此踏上革命的征程,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国华中学还组织宣传队,曾先后到桠溪镇、顾陇庙、上沛埠、社渚等地,表演《兄妹开荒》《送郎参军》《二流子回头记》《向劳动英雄学习》等歌舞剧目,深受群众欢迎。溧高县国华初级中学遗址原有建筑五进,面宽三间。2016 年跃进村在原址上复建国华初级中学,建教室5间。
花墙门战斗遗址
花墙门战斗遗址位于高淳区桠溪镇花墙门村。
1944年9月6日黄昏,下坝伪据点七八个伪军,闯入花墙门附近的闸龙口(今石浪口)村骚扰。花墙门的民众、游击小组闻报后,立即赶至该地将敌击逃,并俘虏伪军4 名,缴枪2 支。当日深夜,下坝伪据点日伪军60 余人窜至花墙门进行报复性“扫荡”,烧毁房屋130 多间。村民被敌人的暴行激怒,在安兴(今桠溪区)大队的助战下,阻击来犯之敌,敌人被击溃。翌日清晨,东坝、定埠据点的日伪军共百余人,分东、西两路同时来犯。花墙门村民、游击小组队员和区大队并肩战斗,向来犯的日伪军发起冲锋;溧高县总队也派兵增援,三面夹击予敌重创,并乘胜追击至下坝据点,焚烧敌碉堡两座。花墙门战斗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巨大威力,成为苏南民众群策群力抗敌的典范。中共苏南三地委暨溧高县委在安兴区西舍村召开表彰大会。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中共苏中区委主办的《苏中报》以及新四军十六旅政治部创办的《火线报》,均在显著位置做了报道,使花墙门之战闻名大江南北。
刘道清烈士墓
刘道清烈士墓位于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现芜太村)东南。现存状况完好。刘道清(1914—1946),江苏高淳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桠溪乡乡长、溧高县农会委员、安兴区农委主任。1945 年9 月日军无条件投降后,苏浙区党委和苏浙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立即着手主力部队、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北撤工作。10月初,溧高、高淳两县北撤人员开始北上,渡过长江,到达苏北泰兴专区。新四军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地方干部。1946 年7 月的一天晚上,刘道清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押送高淳途中,于小南湖红沙嘴遇害,时年3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