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秘密武器立威桂子山

发布时间:2018-09-01 20:00 来源: 收藏

(桂子山烈士陵园(摄于2010 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军民来说,也是战斗的时候。

1943年8月,新四军淮南根据地迎来了粮食的丰收,农民们纷纷开镰收割。

沉甸甸的粮食带来了收获的喜悦,也引来了日军的觊觎。8月15日,根据地周边的日军算准了时间,出动扫荡部队来抢粮了。

粮食保卫战

日军此次出动的抢粮部队,是驻南京的第六十一师团小田大队,大队长小田二郎少佐指挥着日、伪军800余人,携带火炮8门、轻重机枪30余挺,从浦镇出动,气焰嚣张,妄图扫荡六合地区。

敌人首先侵占了八百桥镇(现金牛湖街道)并建立了据点。第二天上午,日军一个小队便伙同伪军一二百人出动抢粮,他们的目标是四合(现冶山街道)等地。

此时,新四军已提高警惕,第二师五旅十三团奉命集中在安徽天长一带进行整训,并担负保卫天长、六合一带群众的秋收任务。接到情报后,团长饶守坤迅速率部向八百桥方向移动,并派二营和团部侦察队经四合,向桂子山八百方向沿途侦察,伺机打击敌人。

(桂子山烈士陵园纪念碑(摄于2010 年))

17日拂晓,十三团侦察参谋周本荣、五连连长彭家祥率侦察队和五连在八百桥镇北面的和尚庄、徐庄与敌军相遇,当场打死打伤数名日伪军并活捉两名日军。

枪声惊动了八百桥镇的敌人,敌大队人马立即向徐庄追来。新四军迅速撤退,侦察参谋周本荣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

秘密武器显神威

五连和侦察队边打边撤,敌人却是穷追不舍。最终,双方主力在桂子山一带遭遇,战斗再次打响了。

战斗中,新四军投入了一种新研发的秘密武器——军工大王吴运铎发明的枪榴弹,重创了敌军。

吴运铎是淮南根据地的军工科科长,抗日战争中,他带领职工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其中,由他主持设计并研制成功的枪榴弹,极大地提升了新四军的火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吴运铎最初是从一本旧杂志上了解到枪榴弹的。那是一篇不过二三百字的文章,而且多半讲的是枪榴弹如何厉害。吴运铎在传记《把一切献给党》中提到:“唯一的收获,是从这里知道了所谓枪榴弹,就是利用步枪发射一个小型炮弹。”

有了目标,吴运铎便开始埋头研究。最终,他竟硬是利用粗铁棍、铸铁等手头上的简陋材料,设计出了榴弹枪的制作方案。

方案有了,但在制作和改进过程中,吴运铎仍需面对重重困难:计算枪榴弹筒内火药的压力,需要用高等数学运算,吴运铎不懂,便现做实验。“先做个筒子,量好直径,打一枪,再量一量,看它胀了多少,不行,再改一改”;枪榴弹射程太近,吴运铎便想办法将两种火药掺在一起,加快火药燃烧速度,增强枪榴弹的动力;生产缺少原料,民兵们便去破路,去拆钢轨、道钉、夹板。还有新四军战士化妆潜入敌占城市,靠替人修补锅碗,收集破铜。

齐心协力之下,枪榴弹终于研制成功,并在桂子山战斗中不负众望,一鸣惊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吴运铎后来回忆,战斗中日军仍是按照惯例,命令伪军打头阵。伪军刚一露头,新四军战士便发射了多枚枪榴弹,但“射击技术还不够熟练,枪榴弹全飞远了,没有打着伪军,可是,正好落在山梁后边鬼子休息的地方,一下子打死十几个”。

桂子山战斗中,新四军部队用枪榴弹打死了八十多个日本鬼子。指挥战斗的成钧旅长,特地把一支从鬼子军官身上缴获的手枪送给吴运铎,作为制造枪榴弹的奖励。

对于吴运铎来说,自己研制生产的武器,能立下战功,便是他最骄傲的事了。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他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伤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吴运铎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英勇冲锋的新四军

桂子山战斗最终以日伪军的溃逃而结束。和平年代,南京市方志办从日本征集到了侵华日军史料《战记:甲府联队》,并从中发现了日方对于桂子山战斗的详细记述。

日军提到,新四军在战斗中的冲锋“非常勇敢”,竟冲顶着重机枪交织的火力网,冲到距离敌人不过十几米的地方。冲锋的战士们“投出的手榴弹越过机关枪队的头顶,飞向后面的大队本部附近,到处都是呻吟的伤者”,日军大队长小田二郎也被击伤。

日军在评价桂子山战斗中新四军的英勇善战时说:“和中国事变(日本为抹杀侵略性质,将侵华战争称为中国事变)初期的敌人相比是云泥之别。”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用户留声


我要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