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坤:党史研究应为时代服务

发布时间:2019-04-25 14:47 来源:

“党史研究不只是熟悉历史脉络,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党史工作对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党史研究工作者特别是党史专家应从党史中提炼出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王相坤表示。从事党史研究多年,他始终以此为己任。

 2005年,王相坤褪下军装,从北京卫戍区某团政委的岗位转业进入当时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负责文稿起草工作。“在部队的时候,我主要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熟悉军史,也有一定的基础。转业后到这边工作也算专业对口。”他说。但要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王相坤深知,还需要下狠劲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和政治理论。啃书本、著文章,反复思考、经常总结……“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我都用来研究党史,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研究,一摞书一摞书的看。”

 在王相坤脚踏实地的钻研下,这些理论研究转化成了铅字、形成了专著。近些年,他陆续出版了《读懂江泽民》《读懂刘少奇》《危机处理中的中共领袖们》《中国特征》《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毛泽东完胜蒋介石实录》《革命家的品格》《向中央看齐》《为共和国书写辉煌的杰出人物》《零容忍——新中国反腐败斗争史》等10余部著作。“我是典型的工作狂,把研究当爱好,就有了无穷的乐趣和精力。”他始终乐此不疲。

 2013年2月,王相坤远赴新疆,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最艰苦的环境,往往最锻炼人。”他深谙此理,塌下心来,扎扎实实做调研、写文章。党史援疆的本意在于为新疆的党史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在这里,他清晰地看到民族地区党史发展的现状和地方党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举办“新疆党史干部培训班”、推进新疆抗损调研课题、结合地方实际撰写《走进新疆 了解新疆赞美新疆》等文章……在新疆党史研究领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援疆工作结束时,他整理了厚厚一本援疆学习研究小集,收集了18个月中他所主持完成的若干课题、发表的38篇理论和党史研究文章等,“这本集子佐证和反映了我对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党史资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如今,王相坤仍津津乐道援疆经历,“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检验了这些年的所学。”也是从那时起,他的党史研究更多了些实践经验的分析。在他看来,要发挥党史服务现实的作用,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对具有典型意义、启示作用的党史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分析、加工、提炼,升华为新的思想理念、历史经验、执政规律和人生修养教材。”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一大会址和浙江南湖红船,强调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给党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刚刚主持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工作的王相坤又一头扎入“初心”的研究中。从“初心”来源的研究,到对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探索,直至“初心”对当下和未来的积极作用,他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形成了《初心——12位早期党员的复兴梦》等一系列的思想论著。条分缕析,细腻而又全面。他的论著中指出:“党创立时期早期党员的‘初心’蕴含的‘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是新时代我们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2018年,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中,党史部门实现了一次深层次、革命性的整体重塑。“党中央赋予我们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的崇高使命,我们党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施展才华。既要成为党史专家,还应成为理论家,这样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写好党的家谱,在党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王相坤如是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王相坤认为,70年里,我们党和国家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淮海战役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等,饱含着长久涵养国人的精神养分。”王相坤说,“这些精神既是对中国精神的具体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重拾这些精神,正是传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