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巷:苏南“小延安”

发布时间:2018-06-22 16:00 来源: 收藏

1938年9月5日,汉口《救中国》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打回南京去!麒麟门大战两小时》的新闻报道,副标题用醒目的字体写着“新四军大展雄威”。

报道中的“麒麟门大战”发生在1938年8月24日,当时驻扎溧水的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出动一个营,在副团长江渭清的带领下夜袭南京城东麒麟门的汪伪守军。据《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记载,战斗“消灭了伪军的一个连”。

这次被赞誉为中国军队“打回南京”的战斗,直接威胁了日伪势力在南京的统治,迫使敌人赶紧抽出部队进行防御,从而牵制了日军大批兵力。报道称,此次新四军长途奔袭的战斗,让“南京的敌寇,害怕得很”“汉奸和傀儡见势不好,都想夹起狗尾巴溜跑”。

苏南,这片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区,在1938年5月新四军东进后,开始频繁地响起中国军队反抗侵略的枪声。

苏南“小延安”的诞生

1938年4月28日,根据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的率领下,从皖南岩寺出发,开赴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

位于南京城区以南的溧水县,是新四军最早到达的苏南地区之一,也是中共领导苏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中心区。

1941年11月28日凌晨,3000多名日军分东北、西北、西南三路奔袭溧阳塘马村,这是中共苏皖区委机关和新四军十六旅旅部的驻地。

茫茫白雾中,敌军悄悄地合围上来。塘马的东北方向最先发现敌情,十六旅广大指战员仓促应战。为掩护区委机关工作人员和旅部转移,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第二天晚上,苏皖区委机关和十六旅旅部共1000多人转移到溧水白马桥地区,与十六旅四十六团会合,区委领导机关和十六旅旅部驻在白马镇李巷村。

李氏宗祠(原)

李巷是一个小乡村,位置偏僻,但足够安全。从白马镇到李巷村的路况复杂,而且该村四面环山,一旦遇到日军“扫荡”, 新四军可以迅速进山转移。

随着新四军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和苏南行政公署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的进驻,李巷逐渐成为苏南抗战指挥中心,被称为苏南“小延安”。这里诞生了溧水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陈毅、粟裕、江渭清、钟国楚等著名将领都曾在此战斗。

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

当时,新四军在溧水境内,建立了溧高、江当溧(江宁、当涂、溧水)、江溧句(江宁、溧水、句容)3块抗日根据地。十六旅主力部队绝大部分时间在以李巷为中心的溧高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江当溧、江溧句两个根据地则是部队的后方。

从1941年12月到抗战胜利,苏南新四军的无数道战斗指令是从李巷发出的。

在站稳脚跟后,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多次以李巷为中心,依托根据地,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反“清乡”的作战。甚至有老兵回忆,新四军在1939年春节前还进行过“活捉鬼子,迎接新年”的竞赛。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一天,日军驻句容县城的两个中队,纠集汪伪部队共1400余人,在伪三师师长任祖萱指挥下,兵分两路向句容南、溧水、溧阳“扫荡”,其中一路向溧水白马桥、李巷一带进犯。

张家岗战斗遗址

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原十六旅)恰巧在李巷地区休整,获得情报后,第一纵队立即派溧高县地方部队和白马区大队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到张家岗一带。

同时,第一纵队一支队主力向敌后迂回,断敌后路,将日伪军分割成南、北两股。北股敌军被围困于毛笪里一带,很快便被歼灭;南股敌军包括日军一个中队和伪军一个连,被围困在张家岗,凭借村里的高屋负隅顽抗,一支队屡攻不克。为减少伤亡,一支队采用放蛇出洞的策略,放弃对张家岗的包围,引敌出村,并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路上设了埋伏。

等到深夜,日伪军果然仓皇出逃,新四军埋伏部队立即开火,已如丧家之犬的日伪军彻底失去了抵抗意志,或死或降。

此次战斗,新四军以伤亡数十人的代价,全歼敌军700余人,其中俘虏350余人,漂亮地打赢了在溧水地区与日伪军的最后一战。

陈毅居住地旧址

时光流逝,战争年代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李巷的红色底蕴不会褪去。如今,李巷还存有7处较高价值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包括李氏宗祠(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驻地)、地下交通总站(溧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旧址),以及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李坚真、梅章等5位新四军将领和地方干部旧居住地旧址。这些遗址遗迹,承载着抗战岁月的激情与辉煌,成为鲜活的红色记忆载体,将“铁军”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用户留声


我要留声